2018年8月20日 星期一

京都祗園後祭------山鉾巡行

24/7/2018

整個七月都是祗園祭,就不到日子看最注目的前祭,唯有去看看後祭。雖然後祭只有十架山鉾,比起前祭的二十三架為少,但每架山鉾都都各具特色,值得一看!

規劃行程時因已知道山鉾巡行在早上9時半開始,所以我們就一早Book了在巡行起點附近的酒店入住。

9:10從酒店落樓下壩位,已有不少人在馬路兩旁等待,幸而我們都在起點找到靚位。

未到9:30,但巡行的山鉾已經在馬路上蓄勢待發。

第一架山鉾是橋弁慶山,講述弁慶與牛若丸(源義經)在五条大橋對決的場面,弁慶像手腳纏著的繩子稱為「力繩」,在宵山期間授予,寄託人們嚮往弁慶勇往直前,龍馬精神的期望。

第二架山鉾是北觀音山,供奉著楊柳觀音和韋駄天。山鉾上有高高的松木,而且也有很多人在鉾上!!起動時最前方的2人會叫口號,增強氣勢,之後拉繩子的人就出力拉!!看著拉山鉾的人都覺得辛苦!


架山鉾是黑主山,山車以謠曲「志賀」當中,大伴黑主仰望櫻花而來。裝飾山車的櫻花據說可以守護家裡避免壞事發生。

架山鉾是鯉山,傳說中黃河中的鯉魚越過龍門的瀑布而成為龍,象徵著成功、飛黃騰達的意思。也因此在日本的五月男孩節時,會懸掛鯉魚旗,有著相同的意義。

架山鉾是鈴鹿山,故事講述在鈴鹿山的人受到惡鬼迫害,而瀨織津姬神驅趕惡鬼,被供為鈴鹿明神所敬仰著。山車的人偶為戴著金帽子手持大長刀的鈴鹿權現。

第六架山鉾是南觀音山,與北觀音山各使用一枝由鳴滝送來的松木。供奉著楊柳觀音及善財童子,與北觀音山一樣的會將柳枝插在山車後方,據說巡行後將柳枝帶回家插在粽子上裝飾可以無病消災。

架山鉾是役行者山,山車取自於修驗道的役行者架設葛城山與大峰山之間大橋的故事,供奉著役行者、一言主神和葛城神。

架山鉾是淨妙山,山車講述平家物語關於宇治川合戰的故事,當筒井淨妙欲渡橋先至戰時,一來法師飛越過的淨妙的頭搶先一步到達的樣子。

架山鉾是八幡山,八幡山是將町內祭祀的八幡宮勸請而來,神殿全是金箔打磨加工,鳥居上有左甚五郎製作的兩隻鴿子相對立,被視為夫妻和睦的象徵。

最後一架山鉾是大船鉾,與前祭的船鉾一樣講述神功皇后的故事,船鉾被稱為出征之船,後祭的大船鉾則被稱為凱旋之船。

山鉾巡行當中,最為精采的便是轉彎處了,由於大型山車底下所使用的輪子為古代木輪,因此遇到轉彎時需要鋪上青竹及灑水,用人力的方式讓山鉾轉彎。而且拉一次大約只能轉30-45度,因此一座大山鉾在一個路口需要拉2-3次才能真正轉彎。

我在起點處沒有轉彎的地方,所以待看完大船鉾出發後,就一路的行到京都市役所前站,等大山鉾來轉彎。

轉彎處比起起點有更多人在觀看,因為實在太多人,我根本去不到前排,好不容易找到個超曬的位置,終於看到他們在鋪竹及灑水!!!

每次成功轉彎後馬路兩旁的觀眾都大拍手掌!!!!!!

附上轉彎時的影片:

因為太熱的緣故,看了兩架大山鉾轉彎就頂不順了,要打道回府,抖一抖,然後返回大阪參加天神祭!

(P.S. 本身在山鉾巡行這天會有花傘巡行,但由於這幾天京都都維持著38度的高溫,所以前一天有關當局已經決定了取消這個環節,真可惜呢!)

祗園祭資料來源:
http://osaka.letsgojp.com/archives/92671/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